自2015年以来,每年11月的第三周,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世界提高抗生素认识周”。
面对当前抗生素滥用的现状,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号召,提高全社会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和水平。在此,泰心医院药剂科与大家共同学习分享合理应用抗生素的相关内容。
抗生素滥用并非民众本意,但由于民众对抗生素知识的匮乏,抗生素应用存在大量误区,这些误区是导致抗生素滥用的重要原因。
误区一:
抗生素就是消炎药
打开中国老百姓的小药箱,几乎都会有几盒“阿莫西林”。稍有不适便习惯性地吃点“消炎药”。大家普遍认为抗生素就是消炎药。然而,多数人不知道的是所谓的“消炎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是严格按照医生处方的用法用量计算出片数后按片卖给患者的。
抗生素不是消炎药。其实炎症并不是某种疾病的名称,而是很多疾病都会表现出来的一个症状。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过敏、跌打损伤等都可以引发人体表现出红、肿、热、痛等炎症。而抗生素只针对细菌等敏感菌的治疗,对大多数引起炎症的因素如病毒、真菌、过敏、跌打损伤等没有作用。换句话说,如果身体的炎症不是敏感菌引发的,用了抗生素也起不到消炎的作用。
真正的消炎药包括两类,一个是我们常说的激素,如可的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另一类是消炎止痛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其实对拥有正常免疫功能的人而言,可的松类激素是可以由人体自身分泌的,并不需要额外的药物治疗。
误区二:
感冒要用抗生素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可以由细菌或病毒引起。事实上,有90%的感冒均由病毒引起的。即使对于少数细菌引起的感冒,也需要进行检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而对于病毒性感冒,并没有效的治疗性药物,大多数只是对症治疗。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感冒以后习惯性在药店买一些感冒药,同时加一点抗生素来使用。实际上抗生素在这个时候是没有用处的,是浪费也是滥用。同时感冒引起的嗓子发炎同样也不需要抗生素,好好休息,提高免疫力可以达到自愈的效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吃药一周好,不吃药七天好”,吃不吃药都是一样的病程。
误区三:
发烧了要用抗生素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发热,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
此外,就算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也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不能盲目地使用头孢菌素等抗生素。比如结核引起的发热,如果盲目使用抗生素而耽误了正规抗痨治疗会贻误病情。最好还是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用药。
误区四:
抗生素越贵越好
事实上,每类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针对特定范围的细菌有效,我们称之为抗菌谱。抗菌药物的选择一般要因病、因人而异,坚持个体化给药。例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而且,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较明确。同时,新的抗生素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的抗生素发生了耐药,如果老的抗生素有疗效,应当使用老的抗生素。
误区五:
抗生素可以预防感染
抗生素是抑制或杀灭敏感菌的药物,并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抗生素的预防使用需要有严格的用药指征。如果随意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一方面“是药三分毒”,大部分抗生素本身会对身体机能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细菌本身也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在应用抗生素的过程中,会有一部分细菌侥幸存活,大量繁衍,我们称之为耐药菌。面对耐药菌,医生们也束手无策,如果我们不慎用抗生素,违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很快会没有抗生素可以应对感染,今后普通的感染和轻微伤害就可能致命。
误区六:
一旦有效停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使用具有特定周期。用药时间不足,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即使有效,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足量足疗程用药。如果贸然停药,很可能因残存细菌而导致病情反复,也会有利于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感染,曾是人类面对的致死率第一的疾病,抗生素的发明,使医生面对先前束手无策的感染,第一次获得了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抗生素过度使用,导致了严重的耐药问题,人类有可能将再次面对没有抗生素的黑暗时代。
增加民众对抗生素知识的了解,减少抗生素应用误区,合理应用抗生素,是全社会至全人类共同的责任。爱护抗生素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生命。
供稿丨药剂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