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泰心医院宣传部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 前天
5月31日,泰心医院内六科团队首次应用心腔内超声(CartoSound)导管结合三维标测系统治疗乳头肌室性早搏(室早)获得成功。这是心腔内超声技术指导室性早搏手术在天津市的第一次成功应用,也是滨海新区首例CartoSound电解剖实时三维心腔内超声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术。
古稀老汉心慌半个月
家住河北省唐山市的70岁冯大爷(化名)近半个月来总是频繁感觉心慌,好像心脏跳着跳着就突然漏了一拍似的。家里常备的速效救心丸、丹参滴丸吃着都不管用,到医院就诊后,冯大爷被诊断为"室性早搏"。
通过24小时心电监护发现,一天里室性早搏发作的数量竟高达17000多次,需要进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
乳头肌室早 常规方式 “看不清”
要进行射频,就要精准定位目标部位,但根据心电图提示,冯大爷的早搏起源于左室乳头肌,由于乳头肌本身结构复杂,毗邻组织较多,常规的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不能充分显示乳头肌结构,要监测源于这个部位的室性早搏,比较困难,而且射频导管也很难准确到位和稳定贴靠,手术成功率较低。
▲清晰构建左室前后乳头肌模型
为了突破这一技术难点,泰心医院心内六科团队决定应用三维心腔内超声协助手术治疗。
三维心腔内超声
医生有了“透视眼”
术中,团队应用三维心腔内超声进行左室结构的显示及建模,将左室前后乳头肌模型清晰显示,精准定位病灶,指导射频消融导管到位、贴靠并释放能量。开始释放能量仅数秒钟,室性早搏便完全消失,经巩固消融后,患者的室性早搏无法再次诱发,实现了根治目标。
▲射频消融术
▲术中通过腔内超声清晰判断ST压力导管与乳头肌的贴靠程度
三维心腔内超声的使用犹如给医生装上了一双“透视眼”,帮助医生快速精准地定位目标,有的放矢,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内六科孙中华主任介绍,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人群相当广泛。室性早搏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有时患者会有心前区重击感及头晕等感觉。通过24小时心电监护进行监测,若室早数量少,药物治疗即可,若数量多,会影响患者预后,需要积极手术治疗。
目前,射频消融是治疗室早的主要可靠手段。根据室早的起源部位,手术难易程度不同,文中冯大爷这种起源于左室乳头肌部位的室早手术难度大、成功率低,采用了CartoSound电解剖实时三维心腔内超声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术后,明显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研究表明,CartoSound电解剖实时三维心腔内超声成像技术,可以通过放置于心腔内部的超声显像装置来精确获取心脏的完整解剖结构信息,并可以同步显示心脏血流动力学、实时动态评估局部心肌和整体心脏功能,其应用有望提高消融成功率,降低复发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