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何国伟院士团队依托天津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天津市心血管病分子调控及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及天津大学博士后工作站以及基础医学研究中心,再创佳绩,连续在国际顶刊发表论文。2025年1-5月,团队连续在中科院顶刊(Top期刊)发表6篇论文。
这6篇论文均由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何国伟作为通讯作者。在何院士的悉心指导下,这些论文由天津大学博士生及博士后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这些工作由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01
在自然子刊《自然·综述·心脏病学》(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大类学科:医学1区顶刊。心血管系统期刊排名第一。影响因子41.7)上,天津大学博士后刘颖齐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何国伟院士)发表“Post-translational acylation of proteins in cardiac hypertrophy”(心脏肥厚的蛋白质翻译后酰化修饰),结合天津大学泰心医院的前沿科研工作,概述了蛋白质翻译后酰化修饰目前国际最新进展。
02
在《氧化还原生物学》(Redox Biology;大类学科:生物学1区顶刊。影响因子10.7 )上,天津大学博士后孙文韬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何国伟院士)发表“Protein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Crotonylation of TXN and GLO1 in Artery and Vein Grafts for Coronary Artery Surgery”(冠脉移植术动静脉移植血管TXN 及GLO1蛋白质翻译后巴豆酰化修饰)。
03
在《化学工程杂志》(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大类学科:材料科学1区顶刊。影响因子13.4)上,天津市心血管病分子调控及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侯海涛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何国伟院士)发表“Arterial and Venous Grafting Biomaterials in Coronary Surgery: Integrative Multi-omics Approach Reveals ECM-PI3K-Akt Pathway as Key Regulator of Different Patency” (冠脉移植术动静脉移植血管作为生物材料:多组学整合研究揭示ECM-PI3K-Akt 通路是不同通畅率的关键调节因素)。
04
在《细胞通讯与信号传导》(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中科院顶刊)上,天津市心血管病分子调控及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侯海涛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何国伟院士)发表“Lysine 2-hydroxyisobutyrylation of HXK1 alters energy metabolism and KATP channel function in the atrium from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该研究揭示了蛋白质翻译后赖氨酸 2-羟基异丁酰化修饰(Lysine 2-hydroxyisobutyrylation)对己糖激酶1催化功能的重要作用,并阐明了己糖激酶1中K418位点2-羟基异丁酰化修饰修饰在房颤发生中的分子机制,为房颤防治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05
在《生物学通讯》(Communications Biology;生物学1区顶刊)上,天津大学博士生张怡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何国伟院士)发表“Atlas of lysine propionylation of human right atrium and ALDH6A1-NADH pathway in 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coronary surgery”。赖氨酸丙酰化修饰(Kpr)在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其在术后房颤(POAF)中的作用尚不清楚。该研究通过对2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心耳组织进行蛋白质组学与丙酰化修饰组学分析,系统构建了POAF相关的丙酰化修饰图谱,并深入探究了Kpr修饰蛋白在POAF发生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醛脱氢酶6家族成员A1(ALDH6A1)蛋白第113位赖氨酸(Lys113)的丙酰化修饰水平显著上调。丙酰化修饰通过增强ALDH6A1与NAD+的结合能,显著提升ALDH6A1酶活性,导致细胞内NADH水平升高并引发能量代谢紊乱。进一步研究发现,NADH水平升高会诱导线粒体活性氧(ROS)积累,可能通过氧化应激机制促进房颤发生。该研究首次揭示了ALDH6A1-NADH代谢通路在POAF中的关键作用,为CABG术后房颤的发病机制探索提供了新视角。
06
在《分子与细胞蛋白质组学》(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生化研究方法1区顶刊)上,天津大学博士后薛红梅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何国伟院士)发表“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 Proteomics Identifies Plasma Prostaglandin-H2D-isomerase as an Early Diagnostic Biomarker for STEMI and NSTEMI”。该研究基于心肌梗死(MI),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仍是全球主要致死病因的现实,旨在筛选STEMI和NSTEMI的早期诊断标志物。研究纳入386例患者血浆样本,分为四组:对照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STEMI组和NSTEMI组。通过数据非依赖性采集(DIA)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差异表达蛋白(DAPs),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和ELISA验证发现:STEMI组共鉴定出93个DAPs。在后续患者队列验证中,前列腺素-H2 D-异构酶(PTGDS)在STEMI最早发病时间点(T1,1.45小时(95%CI:1.16-1.73))和NSTEMI(T1,1.48小时(95%CI:0.97-1.98))即显著升高,而现行标志物(高敏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脑钠肽)仍处于正常范围。诊断效能分析显示,血浆PTGDS诊断STEMI的敏感度为63.95%、特异度65.38%,诊断NSTEMI的敏感度70%、特异度71.15%;其AUC值在STEMI中为0.61(95%CI:0.53-0.69),在NSTEMI中达0.78(95%CI:0.70-0.86)。该研究表明,PTGDS在心肌梗死发病超早期即出现升高,且诊断效能与现行标志物相当,尤其对疑似NSTEMI患者具有更高临床价值,可作为早期识别高风险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这些2025年1-5月发表的研究工作表明,天津大学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及天津市心血管病分子调控及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的心血管病研究处于国际一流水平,为今后进一步在多个研究方向保持以致引领国际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供稿丨基础医学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