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讲述者
康复医学科主任 史宏岩
初遇:抗拒手术的重症老人
五年前那个飘着细雨的上午,75岁的张阿姨被女儿用轮椅推进门诊诊室。蓝色碎花衫下,她的双腿肿得发亮,还喘着粗气。刚到诊桌旁,张阿姨就从随身包里掏出一沓检查单,声音带着气促说:“大夫,你给我调调药,他们都让我开刀,我不开。”
她的心脏瓣膜病早已拖到心衰阶段,夜间躺不平、一躺下就咳嗽咳白痰,腿和脚肿得一按一个深坑。这些症状像密密麻麻的警示灯,亮得刺眼。我指着心脏超声上严重的瓣膜狭窄和关闭不全,轻声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告诉她手术能从根源上改善问题,降低心衰反复的风险,让她的生活质量更高……可话没说完,就被她摆手打断:“我都75了,活够了,不想挨那一刀,你给我开点药,我回家。”
劝她住院,她抵死不肯,说怕一住院就被 “架上手术台”;跟家属沟通,女儿红着眼眶说:“劝不动,她认准的事十头牛都拉不回。” 诊室里的空气瞬间僵住,我看着张阿姨攥紧衣角的手,忽然想起行医时老师说的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或许,比起必须怎样,先试试她能接受怎样才是眼下最要紧的事。
“那这样,我先给您开口服药,住院证也开着,您带回家。要是今晚还是喘得躺不下,或者脚肿得更厉害,就让女儿送您来住院,咱们先不手术,就调药,行不行?” 张阿姨愣了愣,大概没料到我会这样说,半晌才点了点头,攥着处方笺慢慢离开。
果然,当天深夜,憋得喘不上气的张阿姨被女儿送进了医院。静脉用药推下去的第二天,她就能平躺着睡觉了;一周后出院时,张阿姨对女儿说:“下次复查还找史大夫。”
相守:五年复诊的信任之约
▲史宏岩主任出诊工作照
这一找,便是五年。
每月复诊,张阿姨早就摸清了我的问诊习惯,总会乐呵呵地报平安:“这月体重没涨,血压心率也稳定,每天都能在家遛一遛,有时天气好还能下楼在小区里面转转!” 我一边细致调整用药剂量,根据她的体重、血压变化优化保守治疗方案,一边总会借着复诊的机会,耐心跟她讲手术的好处。我会告诉她,现在医疗技术越来越成熟,针对她这个年龄段的瓣膜手术成功率很高,创伤也比以前小很多。
我教她记体重日记,晨起空腹称重,要是体重涨了两斤就赶紧来调药;还教她在家做 “坐椅运动”:后背贴紧椅子,慢慢抬胳膊,既能锻炼力气,又不会增加心脏负担。
每次我提到手术,张阿姨就笑着摆手:“你把我治得这么好,还开啥刀?我信你,你说咋治就咋治。” 我也不强迫,只是笑着回应:“我尊重您的选择,也会把最好的治疗方案都告诉你。现在先把状态稳住,等您啥时候想通了,咱们随时能安排。”后来,她的女儿私下跟我说:“我妈现在谁的话都不听,就认你,说你不逼她,懂她。”
今年春天,刚过80岁生日的张阿姨来复诊。她的头发白了些,精神头却依旧十足。我依旧像往常一样,在调整完保守治疗方案后,跟她提起手术:“您现在状态不错,身体底子也还好,要是接受手术,后续生活质量还能再提一提,也能减少突发风险。”张阿姨听完,沉默了片刻,没有像以前那样立刻摆手。 临走时,她忽然拉住我的手,声音有些哽咽:“大夫,我这五年,都是你给我赚回来的。你说的手术,我会好好考虑。”
感悟:医学温度里的生命尊重
我忽然明白,医患之间的信任,从不是医生替患者做正确的决定,而是蹲下身,看见每个生命独有的意愿。张阿姨怕手术,我便先陪她走吃药调药的路;她要的不是必须治愈,而是有尊严地活着,而我能做的,就是在医学规范与她的意愿之间,找一条最暖的路——既用细心和专业守护她当下的安稳,也用耐心和真诚等待她接纳更好的治疗方案,让她在自己选择的生活里,舒心地走过一天又一天。
文中图片来源:www.veer.com 已获授权
宣传部 诚意制作
|